硬实力筑基 高水平开放 中国科技企业演绎“丝路”新故事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徐曼曼)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遍地生花。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从古老的“商贸路”,到欣欣向荣的“经济带”;从茶叶和瓷器的输出,到知识与技术的流淌……十年间,倡导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科技合作的创新之花竞相绽放,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国科技企业将所具有的技术优势,转化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动能。在递出一张张高标准“中国名片”的同时,它们也更注重与沿线国家分享共商共建、民心相通的丰硕成果。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潮处处涌现,不断为地区发展增添新气象,多方共同演绎出一幕幕新的“丝路”故事。

 

逐梦丝路 科技企业彰显硬实力

如果说全球市场是一片辽阔的海域,那么科技企业则是游弋在其中最有活力、最具引领性的鱼群。

 

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来自中国的纯电动大巴不断穿梭在大街小巷;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里,一个个伫立着的基站,诉说着当地信息技术的的飞跃发展;在非洲市场,中国智能手机依靠本土化创新成为“顶流”;在一列列穿梭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上,则承载着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靠科技产品。

 

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持续攀升,科技成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资源。近日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各方跨越式发展。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高科技企业持续“走出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起步是基础设施,比如路、桥、港口、机场,而科技型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整个价值链的“终端”,就是让“一带一路”的相关投资走完“最后一公里”,最终进入到相关国家的千家万户。

 

在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白明看来,这十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发展要快于平均水平,这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科技企业的贡献。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活跃的中国企业,大多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充当“链主”角色,同时为其他国家带来机会。

 

于变局中稳健前行,在补链强链中锻造实力。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正在全球经济深度变革背景下,依靠数字化赋能和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并以开放合作的胸怀,与世界分享中国制造的新机遇。

 

在此背景下,一张张属于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不断对外发出。科技企业群体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的践行者,小米于2014年就着手开启国际化征程。截止目前,小米的业务已经正式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也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让全球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梦想,也是小米的企业理念。在业内专家看来,坚持技术为本,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鼓励工程师大胆创新探索,是小米能取得如此卓越成绩并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深度融入 科技企业推动高水平开放

新能源车实力抢滩、智能制造提质升级……中国优秀的科技企业,立足于自身实力,迈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结合当地的研发能力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为相关沿线国家造福。

 

“科技和开放是一个有机的结合——科技是基础,如果没有硬核科技能力,‘走出去’就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对外开放是战略,不仅需要在相关国家设立研发点,还会结合共建国家的需要进一步研发新产品。”李稻葵表示,科技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一面自强自立,做好自己,夯实自己的科技研发的实力;一面坚持开放合作,这是它们的基本经验。

 

“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等中国硬核科技公司,都是科技和开放相结合的典范。”李稻葵举例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桑百川则指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厚植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开发了大量的适应当地消费者需要的高科技产品,价廉物美的中国高科技产品,在提升当地消费体验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这些高科技企业进入到共建国家市场,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也推动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桑百川进一步表示,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这些高科技企业把数字技术以及一些高科技的创新成果与当地市场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推进本土化的商业经营模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举例来说,不同的地区消费者的偏好存在着差异,小米就根据当地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做技术的调整,做产品设计上的改进,使它在价格、性能、外观等各个方面都能更好适应当地的需要。小米之家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与当地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典范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进,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产品越来越多,十年回首,中国制造业在一片升级的呼声中进入崭新时代,中国智造逐渐褪去了粗糙与劣质的底色,成为质优价美的代名词。曾经的探路者已经变成引路人,并拿到了通向广阔世界的“入场券”。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全面激发企业活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和互利共赢的主导者、牵引者。

 

续写新篇 共奏合作共赢时代强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创新”始终是各方聚焦的高频词汇。中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合作,带来了“1+12”的效果。随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推进,已经有50多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联合实验室落地。中国—匈牙利脑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从基础科学到实际应用,合作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合作创新正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注入新的动能。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明确提出,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

 

桑百川表示,中国高科技企业不仅面对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也面对着全球的高科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所以加大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等中国科技公司,都专注于技术研发,在关键领域屡屡突破,深刻影响着全球供应链。”桑百川表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自2017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截至2023630日,小米研发人员数达到16,834人,占员工总人数比例近52%。未来五年(2022-2026),小米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刚刚“出海”的时候,小米的产品以性价比被消费者所了解,依靠强大的产品力和年轻、亲民的调性,吸引了一批海外“米粉”,成为小米的用户基础。在不断完善海外的运营销售体系的过程中,小米也开始向品牌高端化攀登,既要输出合适的产品,也要吸纳外部的有益养分,进而巩固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特别是与徕卡联合研发的一系列旗舰机型得到海外主流市场的认可,逐渐让小米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科技引领地位和品质感的品牌。

 

桑百川表示,中国的硬核科技企业以自主技术研发作为支撑,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应用路径,也有独立的研发体系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表现日益突出,逐渐可以和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

 

李稻葵则建议,要敢于在国外担当供应链“链主”的角色。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不仅是卖产品,而是还要在当地也在当地要设立一个供应链,科技企业作为“链主”来组织当地的企业和国际企业来一起为地区提供服务。同时,科技企业也要积极与当地的创新企业合作,助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化转型升级。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科技创新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一面锻造“硬核”实力,夯实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支撑;一面推动高水平开放,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一个个科技照亮美好未来的新故事还在持续上演,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文章来源:新华网